Sunday 11 April 2021

漢字中古音及聲調演變之簡介

方言研究業餘愛好者有個不得不跨越的坎,即漢字中古音及聲調的演變。這是一門非常複雜深奧的學問,我個人學識及理解能力都有限,只能盡量把我個人看得明白的知識,力求以最淺白的方式呈現。

漢字不是表音文字,那麼古人的字典是如何標音的?古人用一種叫反切的方法,即用兩個常用字,上字取其聲母,下字取其韻母及聲調。舉例,「胡」字,戶吳切,取「戶」之聲母h,再取「吳」之韻母u及其聲調陽平聲,合併成讀音hú。有時候,查看中古音會有讀音對不上的時候,這是因為漢語從中古音到現代標準漢語,經歷一段演變過程。中古漢語一大特徵,是沒有唇齒擦音f的。因此,只要看到現代標準漢語聲母為f的字,就肯定對不上。例如「平」字,房連切,「房」字是聲母f,現代標準漢語完全對不上,閩南語或潮州話是聲母p/ph(國際音標),比較對得上。

中古漢語另一個特徵,是不只有平上去入四聲,還要看字的聲母是清音還是濁音,如清音的平聲是一個調,濁音的平聲是另一個調。清濁還有全次之分,即全清、次清、全濁、次濁,我這裡只是個簡介不作細分。怎麼分清音濁音?bㄅ、pㄆ、fㄈ、dㄉ、tㄊ、gㄍ、kㄎ、hㄏ、jㄐ、qㄑ、xㄒ、zhㄓ、ch彳、shㄕ、zㄗ、cㄘ、sㄙ屬於清音,這個好理解。濁音,在現代標準漢語裡,只有mㄇ、nㄋ、lㄌ、rㄖ。在中古漢語裡,有更多的濁音,如果只知道現代標準漢語有點難理解,所以我用英語舉例,如b for boy, d for day, g for game, j for jam, z for zoo等。用馬來語舉例,即babi, dinding, gagal, janji, zaman等。還有以ng為聲母,如馬來語的ngantuk ,及ny為聲母,如馬來語的nyanyi。這些都是濁音

隨著漢語的演變,濁音逐漸清化,上面說的平聲有兩個調,要在沒有濁音的情況下如何作區分?於是漢語發展出以陰陽區分四聲,也就是說清音聲母的字歸入陰調,濁音聲母的字歸入陽調。舉例,平聲本來根據聲母清濁分兩調,這兩調今為陰平和陽平。現代標準漢語裡,陰平和陽平就是第一聲和第二聲。按上述邏輯,其餘三聲亦可分陰陽,即陰上、陽上、陰去、陽去、陰入、陽入。既然清濁最終演變為陰陽,按此規律,以平聲為例,清音聲母應該都是讀陰平,濁音聲母應該都是讀陽平。事實是,漢語的發展規律並不完全嚴格按照此規律演變,但是這種演變規律的慣性還是有的,如在現代標準漢語裡,nㄋ和rㄖ聲母非常少讀陰平的。各個方言裡的聲調演變規律,可參考何大安的《「濁上歸去」與現代方言》一文。

網上有幾個中古音字典,我最常用的是漢字古今音資料庫。這個字典有個其他字典沒有的功能,即收錄非常多的方言讀音,包括河婆(今揭西)的客語讀音,選擇現代>客語>粵台片>揭西(廣東)。我個人認其中有錯誤,但參考價值還是挺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