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(辛卯年十二月初二)
度過匆忙的幾天,終於可以比較遲醒了!早餐還是在酒店裡解決,我們還有機會吃到大埔算盤子和筍粄。算盤子是用木薯粉做的,端上來就一大盤,有點太油,木薯粉的口感硬,嚼起來口都痠。
上圖是大埔筍粄,用的粄皮不是河婆常用的糯米粉做的,而是用算盤子那種木薯粉做的,裡面包著竹筍。味道不錯,就是竹筍已經下肚了,粄皮還在嘴裡嚼,不過比算盤子好吃。
上圖就是馬來西亞熟悉的「老鼠粉」的老祖宗──大埔老鼠粄,主要以粘米做成,由於客家人傳統上把粉類叫做粄,而這道小吃兩頭尖似老鼠,所以叫做老鼠粄。後來流傳出去,到了台灣經過變化,叫米篩目或米苔目,有些誤寫米台目。傳到廣府區,又有新花樣,不過廣東人傳統上愛用「粉」字,所以現在普遍上我們都受粵語影響,將之叫作老鼠粉。無論千變萬化,老祖宗就是上圖,吃起來粗糙的老鼠粄,味道不怎麼樣,符合傳統上客家人那種吃東西要飽,不是吃爽的精神。
吃完大埔特色,我們八點四十五分離開酒店。十分鐘後,來到由僑鄉集資建造的大埔西湖公園。我們在門口處轉了一圈就出來,用了十分鐘,幾乎是走馬看花,拍了幾張照片就離開,連裡面的西湖都沒有看到。我們出發去梅州,早上九點二十分再次經過梅江。進入梅縣時已經是早上十點十五分,路經梅江時,發現水位很低,一部分河床已經裸露出來了,可能是中國天氣異常,最近都鬧乾旱,雨水量太少所致。再過十五分鐘,我們的旅遊巴士就來到了梅州市,一個被客家人視為客家正統,別稱世界「客都」的地方。
歷史上,五代十國也是中原動亂的年代,許多客家人都大舉南遷,選擇這片土地定居下來,當時地方大了人口夠多了,因此設立敬州。到了五代結束,北宋時期,由於要避開皇帝名諱,所以改做梅州。有意思的是,梅州此後多次被廢,復置程鄉縣,歸潮州府管轄,又多次被「復」成梅州,直到清雍正,才正式設置嘉應州。到了民國,州府制被廢,又改為梅縣,直到1988年才升格為梅州市,行政中心設在梅縣。由於升格只有二十餘年,很多人還是習慣叫梅縣。總之,梅州在歷史上就是一直由市級變縣級後又復市級,客家人似乎太會跑了。
巴士沒有停在市中心,我們的目的地在十分鐘後,位於梅州市東郊的千佛塔寺。千佛塔寺的主要是保護千佛鐵塔,此鐵塔鑄於南漢965年,一共有四面,每面有兩百五十個佛像,總共有一千個,故稱千佛鐵塔,先置於修慧寺,寺毀後於清乾隆又遷至齊州寺,此寺又毀,由於沒有適當保護,到了清末只剩下殘片,被愛國詩人黃遵憲收於東郊家中。1935年又遷至東山嶺,後來四周發展成鋼鐵廠區,古物遭污染嚴重損毀,在民間發起下方建造千佛石塔,置鐵塔於當中。
千佛塔寺位於山上,我們的車放在山下,山下有好幾個攤位賣客家歌謠和其他紀念品,我們暫且不看,先上山去看塔。山下有間小廟叫大東岩寺,轉過去就會看到上山的階梯,有人在階梯附近做素包,我們試吃後覺得味道還好,算不上好吃。
爬上階梯後還得買入門票,才能進到千佛塔寺裡面參觀。這道門進去,右邊下面還有另一座廟宇正在興建中,左邊則是三聖殿和千佛寶殿,寶殿後面就是千佛塔了,右邊下面還有廟宇正在興建當中。要進塔去參觀,就得穿過三聖殿和千佛寶殿之間,來到三聖殿後面爬個階梯上去,首先看到泰國白象的雕像,這顯然是泰國僑鄉所贊助,轉右邊就會來到塔前,塔前有個笑咪咪的彌勒佛。
三聖殿。
擺在寶殿前面的真桔樹。
擺在寶殿前的香爐。
石塔有九層,用花崗石建成,落成時據稱全塔有三千尊佛像,後來發現有人偷竊,損失多少沒有說,可是塔上已經不容許參觀,只能在最底層看千佛鐵塔,這就變成是我們旅客的損失了。塔的四周有金剛像。在正後方,窗門裡有個繁體字寫的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碑,居然還發現錯字,心經中有兩個「滅」字,寫成「減」字,也只有無聊之人如我才會發現。白天看塔時,沒有特別漂亮,要晚上開燈才會讓人驚艷。
千佛鐵塔,本來已經爛到不行了,現在如此漂亮的展示在石塔裡,很難想像這是歷盡滄桑的古物,如果是大幅度修復,還能算古物嗎?
參觀完千佛鐵塔,就已經到了中午吃飯時間了,導遊已經在山下等著要去吃飯了,我父母還在那邊拼命拍照。我心裡惦記著那些客家歌謠,直接跑下山去看那些光碟,有些在河婆見過沒買,我要求播放了幾首來聽,口音差異太大聽不明白,不過怕以後買不到,就在這裡買了好幾片。之後,我們上車又繞回梅州市,於中午十二點抵達位於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,劍英公園側的承德樓。這裡是我們吃飯的地方,也是在梅縣最後一個景點──圍龍屋。圍龍屋其實是一種籠統的名稱,是客家特色的居家建築物,包括圓形和方形土樓,這裡指的是圍龍式圍屋。
承德樓是梅州市內保存最完好的圍龍屋,由暹邏富商梁氏斥資建造,奠基於1885年,歷時十一年方才完工。梁家後人現在把二樓用作餐館,取名圍龍屋(星園)酒家,一樓則保留圍龍屋原樣,開放供遊客參觀。
圍龍屋酒家的最大招牌菜,恐怕就是本地出名的梅菜扣肉,可是和其他中國大陸的食物一樣,缺點就是太油膩,似乎沒有這麼多油就炒不出菜。上圖是什麼名堂沒有記住,作法是把白蘿蔔絲用薯粉揉在一起蒸,味道還不錯。
上圖剽竊自圍龍屋(星園)酒家
網站,是整個圍龍屋的大藍圖,建築物是三堂二橫一圍龍的結構,三堂就是所謂的上中下堂,二橫則是南北橫屋,一圍龍則是整個建築物呈橢圓形狀,前面有座風水池塘,與主屋分開來,從大門到後面的龍廳都圍在一起。屋子裡總共有八十多間房間,如果子孫男丁旺,房間不夠,就可以在現在這個建築物的基礎上,再加多兩橫一圍龍。
前面的風水池塘,以前的人家在此養魚,如今應該是長年沒有打理,整個池水已經生滿青苔。
大門進去有三道門,平時是關著的,除了有客人來或者辦喜事才會開。這門很奇怪,因為它做得很多餘,人人都可繞門旁邊過, 也許是基於風水考量,似乎是要這門把前面的祖堂給遮住。第一道門後的天井,下面有一條條的木板,每條木板有編號,這是為了遮掩下面的池塘,以前也用來養魚。
祖堂位於上廳,是家族的會議廳、會客廳,也是辦喜事、祭拜祖先之地,圖中的花轎是故意放出來供客人參觀,平時不應該放在祖堂。祖堂後面就是後圍,地勢高出來一點,是所謂的龍頭,任何人是不可以從祖堂背後直接跨過龍頭,如果要上後圍,只能走到側門,再走上去。
這裡就是後圍,廚房及貯藏室都在這裡,通常不住人。要上後圍,就得延著這條水溝來到側門的樓梯上去,中間部分,就是祖堂後面,就是不可跨越的禁忌了,有個告示貼在那裡勸告遊客不得踰矩。
後圍此時正在曬臘腸和三層肉。中間的廳子裡面掛著幾張名人到訪的照片。
客家人是十分重男輕女的民族,正廳只能給男人住,越靠近祖堂輩份就越高,女眷只能用側門進屋,住南北橫屋,女方家屬,除非是富貴人家,否則也只能在側廳招待。導遊小李是湖北客家人,他的祖母以前不得同家裡的男人一起吃飯,往往祖母做了菜,小李和父親爺爺一桌人吃,她只能拿一點躲在廚房吃。我外婆也曾對媽媽說,以前的女眷不得入座,要「企臺角」(ki1 toi2 gog5),就是站在桌子旁吃。
參觀了圍龍屋,導遊說我們還有點時間,於大約下午兩點鐘,帶我們到梅縣鐵爐橋的永興客家食品買土產,每人一下車都分有一張會員卡,裡面是一頭進另一頭出的擺設方式。我不關心那些土產,反而心急著要買一本客家字典,可偏偏就是沒遇上,土產店裡沒有,只有一些客家光碟,我跑了出去找書店不果,最後只有帶著遺憾離開。
下午兩點三十八分,我們經過城西收費站,正式進入高速公路往深圳駛去。下午四點四十分,我們於河源的粵贛高速熱水服務區(廣東通驛湘滿樓)下車上洗手間,然後又繼續行程。大約晚上七點,我們終於進入深圳區,於七點二十分又回到聖廷軒酒店。我們之前有要求導遊把酒店換去深圳東門步行街的新安酒店,可是導遊說太貴,所以沒辦成,最後還是得住回偏僻的爛酒店。把行李打理好後,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,於七點五十五分來到東門步行街,這是司機小黃最後一次載我們,由於駕駛態度不錯,我們每個家庭都包個紅包給他。
我們八點鐘在戴斯酒店對面的長城達海鮮酒家自費吃飯。等位子時,爸爸遇到兩個店員在說聽不懂的話,一問之下,她們說是廣東話,可怎麼會聽不懂?原來是雷州話,難怪聽不懂,在古晉我只知道有個家庭還在說雷州話,只是不知道說得純不純。晚上九點正,在我的勸告下,我們又出發去看玉,跑了幾攤,就已經十點,商店陸陸續續都開始關門了。十點半,我們在沒東西可逛的情況下,又回到長城達海鮮酒店喝酒吃花生,十一點才搭計程車回酒店。
由於要趕回深圳,這天的兩個景點都有點匆忙,尤其是圍龍屋,更是沒有好好研究,因為從梅州去深圳實在是太久,差不多花了五個小時在車上。這次走完客家區,最遺憾的莫過於沒買到客家字典,就連大埔的書店都沒賣,顯示客家人的文化保護意識仍然薄弱。下回合:回家!